鞠传江  >>  正文
鞠传江:海上有仙山
鞠传江
2015年10月22日

10月13日,2015国际海岛旅游大会上公布了全球20个“2015中国公民最喜爱的世界海岛旅游目的地”,山东长岛名列其中,为这个正在加快建设的生态旅游岛又增添新的光彩。
从空中看,长山列岛更像一串珍珠和美玉镶嵌在渤海海峡之中。自蓬莱港乘快艇迎着海浪朝着海岛驶去,远处的海岛被清晨的薄雾笼罩,脑海中顿时跳出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那句诗:“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在这鱼虾肥美的季节开始海上仙山的体验之旅别有一番情趣。

海上仙山长岛-林祥俭摄影
海上仙山长岛。林祥俭 摄影
海上仙山名不虚传
唐朝诗人刘禹锡那句名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来形容长岛再恰切不过。由32个岛屿和66个明礁组成的长岛县南北纵列分布在渤海海峡8700平方公里海域上,最高的岛叫高山岛,海拔202.8米;最低的岛叫东嘴石岛,海拔只有7.2米。可是在先秦时期的典籍《山海经》中就将这里称为“海上仙山”,战国时期的神话传说则将散布在渤海之中的美丽海岛称之为“蓬莱、瀛州、方丈”海上“三神山”,是“仙人”所居,上有长生不老之药材,以至于历代帝王为成为“仙人”而孜孜以求。战国时的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秦始皇以及后来的汉武帝等都为寻求长生不老曾派人寻找“海上仙山”和不老之药。 

九丈崖的海上将军石-鞠传江摄影
九丈崖的海上将军石。鞠传江 摄影
长岛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八仙过海”、“张羽煮海”、“精卫填海”那些荡气回肠的神话传说均源自这里,为其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已经发现的40多处古人类活动的古村落、古墓群、古墩台等遗址,还有出土文物涵盖了旧石器的打制石器、新石器的彩陶、 龙山时期的蛋壳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汉代的漆器、唐代的三彩、宋代的陶瓷及明清文物,这些都证明从6500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就开始眷恋这些神秘小岛。
作为海岛地貌的国家地质公园,这里的岛礁、断崖清晰地记载了渤海海峡19亿年来沧海桑田的起伏变迁,由火山喷发、海蚀、海积所形成的山、崖、洞、柱、石、象形礁、异形石、彩石岸、鹅卵石、古生物化石等地质遗迹构成了海上地质博物馆,特别是天然黄渤海分界线、83米长的石英岩海蚀洞、1.5公里长的龙爪山海蚀栈道成为国内外罕见的海岛地质现象,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海岛旅游的独特资源而且还为海岛地质科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样本。

屹立于海面的岛礁-鞠传江摄影
屹立于海面的岛礁。鞠传江 摄影
尽管我曾多次探访长岛,但每次的感受是不同的。这里是海市蜃楼、海滋、平流雾等自然奇观的多发地,当你有幸成为这些奇观的亲历者的时候就确有成仙的感觉了。九丈崖、万鸟岛、月牙湾、望福礁、仙境源、聚仙洞,一个个自然景观,成为天然的海上公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旅游者。

美丽的海侵彩石-鞠传江摄影
美丽的海侵彩石。鞠传江 摄影
长岛县委宣传部部长宋春燕自豪地为我们历数长岛所拥有的一个个国家级名片:“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旅游名胜风景区”、“省级海豹自然保护区”等等。
候鸟迁徙驿站
深秋正是西伯利亚候鸟南迁的季节,踏上海岛就被不同的鸟叫声所包围,空中不时有鸟群飞过。这里是环太平洋西岸、东北亚、东亚地区候鸟迁徙的“驿站”,也是中国三条主要的候鸟迁徙路线中最为主要的一条。每年春秋两季,数百万的候鸟成群结队来岛上歇息、觅食和繁殖后代,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成为鸟类迁徙的理想栖息地、补给站,这里也是我国东部沿海研究鸟类迁徙规律的不可多得的基地之一。

岛礁成为海鸟和鱼儿的家园-鞠传江摄影
岛礁成为海鸟和鱼儿的家园。鞠传江 摄影

作者参与了环志猫头鹰的放飞
作者参与了环志猫头鹰的放飞
在大黑山岛,我有幸参与了长岛候鸟环志站的一次猛禽放飞活动,十多只鹰、猫头鹰等猛禽在腿上环上了编码信息,在众人的欢呼声中腾空而起,一眨眼就飞入丛林之中。据长岛环志站站长范强军介绍,长岛是中国唯一以猛禽为主要对象的鸟类环志基地。31年来,已经有8万余只猛禽在这里戴上环志圈,环志站共记录到猛禽2目4科39种,占中国猛禽种类的44.3%,占迁徙猛禽的81.2%。从环志信息看许多鸟来自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台湾、印度尼西亚等地。已经查明,长岛自然保护区内鸟类有13目、50科、319种,占全国鸟类的24%,占山东省鸟类的76%。长岛鸟类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丹顶鹤、白鹳、黑鹳、金雕、大鸨、白鹤、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等9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大天鹅、鸳鸯、游隼、蜂鹰、苍鹰、燕隼、鹰号鸟 、长耳号鸟 、短耳号鸟 、草号鸟等40种。据鸟类专家估计,这里年途经候鸟320多种,达120多万只。这些鸟类也成为海岛植物和丛林的卫士,维持了长岛的生态平衡。

即将放飞的环志猫头鹰--鞠传江摄影
即将放飞的环志猫头鹰。鞠传江 摄影

打造生态旅游度假岛
今年国庆小长假长岛客流迎来井喷,7万多人涌入这里体验“渔家乐”,追求生态、体验休闲成为更多旅游者的选择。上半年,长岛游客人数、旅游门票收入分别增长15%、25%,成为长岛旅游热最好的证明。
“保护好生态是长岛最大的竞争力,让游客在这里体验海岛慢生活的乐趣,长岛正在加快建设生态旅游度假岛,使其成为在海内外有影响的旅游目的地。”长岛县委书记张廷廷说。
的确,长岛为建设生态旅游下足了功夫,近3年来为基础设施就投资了20亿元,仅仅为恢复海岛生态保护工程就拿出7亿元,恢复自然岸线、拆除破旧建筑、建设生态化海洋牧场。投资3.7亿元建设覆盖南北长山岛99公里的环岛慢行旅游服务系统,这项工程已经完成过半。生态旅游度假岛也吸引了众多民营资本参与,投资32亿元的南长山岛休闲养生度假区正紧锣密鼓建设之中,而北长山岛投资45亿元的休闲度假区启动区年底将开始运营。与此同时,当地对南北长山的15个渔村进行改造,一大批修饰一新的“渔家乐”对外开放。

长岛的环岛慢行系统-鞠传江摄影
长岛的环岛慢行系统。鞠传江 摄影
9月中旬,这里举行的“2015烟台长岛环岛半程马拉松赛”吸引了来自全国2000余名马拉松运动员,而同期举行的“2015长岛海鲜节”,向游客和赛手们展示了长岛渔号子、祭海、渔家大秧歌、长岛海鲜等渔家文化及美食的魅力。
“投入产生了回报,长岛可以同时接待7万人,过去是不敢想的事情。”县长刘树军坦言。“渔家乐和环岛慢行系统将为旅游者度假慢生活提供很好的载体,而正在建设的几个养生度假区将更多吸引海内外高端旅游度假群体。”

悠闲的海滨垂钓者-鞠传江摄影
悠闲的海滨垂钓者。鞠传江 摄影
清晨,我漫步在环岛慢行道上,清风徐来如同婴儿的小手在抚摸脸庞,海浪轻拍岸边发出的“哗哗”声、路旁树林里清脆的鸟叫声和匆匆而过脚步的“沙沙”声交汇在一起。霞光从海的尽头射过来,渔船拖着长长的波纹渐渐远去,起早的垂钓者在礁石边一字排开,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人忙着拍照,看着这些真有 “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在这里过上几天品味海鲜、下海钓鱼、岛礁探秘、领略渔家风情的日子,不是“仙人”又是什么呢?
走进小岛“渔家乐”
记者们住进了大黑山岛船旺村的“渔家乐”,有200多年历史的渔民老屋,有刚盖起来的新房子,但都非常干净,餐厅、洗浴卫生间一应俱全。院子里多数种着柿子树,熟红的柿子挂满枝头。每天180元包吃包住,鱼虾是渔民刚从海里捞上来的,菜是房后菜园里自己家种的。住进小岛,喜欢抓蟹的可以等退潮在礁石缝里、石头下面抓;喜欢钓鱼可以坐房东的小船出海垂钓;喜欢观鸟的可以到大黑山和老鹰窝观赏各种鸟儿,也可以到环志站放飞猛禽;喜欢观景的可以到后山去探秘悬崖、岛礁和海蚀洞;喜欢摄影的可以随时拍照这小岛的渔家风情;喜欢彩石的可以在海边寻找自己中意的五彩鹅卵石,还有十几亿年前火山喷发留下的光滑黑色岩浆石。

200多年前的渔民老屋成为受欢迎的渔家乐-鞠传江摄影
200多年前的渔民老屋成为受欢迎的渔家乐。鞠传江 摄影
由于时间紧,我们仅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体验垂钓,坐上渔民的小船离开小岛找到有礁石的海域,在两个鱼钩上挂上小虾做鱼饵,鱼线沉入海底,上下轻轻抖动鱼线,仅仅过了几分钟,鱼儿便开始咬钩,赶紧收线,只见两个鱼钩都挂着活蹦乱跳的黑鱼。这是我平生第一次钓鱼,竟如此容易,不到一小时我就钓上了12条鱼。不是我的钓技高,只因这里鱼太多!

海上垂钓-鞠传江摄影
海上垂钓。鞠传江 摄影
海岛渔民顿顿用丰盛的海鲜待客,晚餐加上了我们自己垂钓的几条大鱼,味道格外鲜美!
第二天一早起来,见房东张世庆拿着鱼竿要出海钓鱼。 “昨天钓鱼多吗?”我问。
“有45斤呢,你们可以坐我小船一起出海钓鱼呀!”他说。有了昨天初试战绩,我心里还真是痒痒的,说不定,我一天也可钓上几十斤鱼呢!
张世庆花了40万盖起了9间房的“渔家乐”,两个月前开始接待游客。对于祖辈以打鱼为生的渔民来说,做旅游可是个新鲜事儿。但是,渔民待客真诚又热情,一天三餐满桌子新鲜鱼虾招待不说,还给你介绍岛上各种新鲜事儿,游客很快就可以与他们成为好朋友。
“我们岛上海鲜多,渔家饭几天也不会重样的!为的是让游客高兴呀!”张世庆说。
大黑山乡党委书记李仁川介绍,长岛是海产品的宝库,这里有贝类、藻类、鱼类海产品217种,刺参、鲍鱼、扇贝、海胆等海珍品更是名声在外,在这里吃海鲜大餐当然无与伦比!他说,一位北京游客一年7次带着朋友来长岛,可见这里的海鲜有多大的吸引力了!
据长岛县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岛渔家乐有近900户,能提供床位2.3万个,进岛游客70%住进了“渔家乐”。2014年,全县“渔家乐”共接待游 客140万人次,实现收入1.39亿元,“渔家乐”经营业户年均纯收入达8万元,显示了“渔家乐”强大的生命力
几天海岛“仙人”生活一晃而过,坐在回程的快艇上,看着渐行渐远的海岛,心想:海上仙山,我什么时候能再来呢?
关于作者:鞠传江,中国日报驻山东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网特约撰稿人。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