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林  >>  正文
【中国故事】举足左右 便有轻重
章林
2023年10月20日

窦融(公元前16-62年),字周公,生于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市)。他为人重情重义,性格耿直豪爽,喜好结交俊杰,曾担任过王莽政权的强弩将军司马和波水将军等职。王莽政权倒台后,窦融带领军队归降刘玄更始政权,被推荐出任巨鹿(今河北平乡县)太守。但他经验深厚,眼光过人,感觉刘玄能力欠缺,更始政权不稳,便申请辞去太守之职,后被改派为张掖都尉,避居河西。窦氏家族常年经营河西,在河西一带素有影响力。后面,才有了窦融“举足轻重”的故事。

据边自保 治理河西

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西汉时期十分重视对河西地区的经营开发,先后设立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和金城五郡,并移民戍边、屯田固疆,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为窦融据河西自保提供了保障。但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民族关系较为复杂等因素,与关中、关东等地区相比,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窦融避居河西后,面临极为严峻的内外环境:内有五郡,郡守权均力齐、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外有东边的隗嚣称王陇右,与之对峙;北面的匈奴不断南下,扰掠北部边疆;南方的羌人常常寇掠金城等地,西域各族也时常前来骚扰。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窦融结交当地豪杰,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很快就赢得了河西地区广大民众的认可。更始政权败亡后,天下纷扰不安,政权林立,窦融组织召开五郡联合会议,共商大政。最终,在河西“州郡英俊”的拥戴下,窦融担任河西五郡大将军,并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兴边富边的措施。

政治上,他协调民族关系,“置从事监察五郡”,稳定社会秩序。河西地区汉、羌、匈奴和小月氏等多民族杂居。新莽末至东汉初,天下大乱,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和复杂。为促进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窦融实行了怀柔政策,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此外,他还重用一些为官清廉的人,设置“从事”一职,用以监察五郡的官吏,使各郡之间“上下相亲,晏然富殖”。

军事上,他“修兵马,习战射,明烽燧之警”,加强戒备,提高军队战斗力。为确保河西地区人民能够安心生产,社会经济发展不受破坏,窦融在平日修整军备,扩充兵马,加强操练;战时则根据五郡的盟约,亲自率部队与各郡军队共同战斗,屡战屡胜。为防御周边少数民族的扰掠,窦融加强了边防警戒体系建设,护佑一方安宁,为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经济上,他设军屯与民屯,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生产活动。在农业生产方面,为满足军粮及老百姓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窦融一方面在军队实行军屯,由军事长官负责具体屯垦事务;另一方面在郡县设置“田吏”等官职,组织人民开垦荒地。针对河西地区干旱少雨的问题,窦融不仅设置主管水利的官员负责灌溉事宜,还下令禁伐树木,保护生态环境。在畜牧业方面,他颁布了禁屠马牛的政令,用以保护战马和耕牛等役畜。在商业贸易方面,他开辟了专门供汉族和各少数民族进行商品交易的市场,促进商贸流通。

通过一系列措施,河西地区出现了“流人避凶饥者,归之不绝”的盛况,不仅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窦融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奉书献马 决策归汉

光武帝刘秀称帝后,窦融有意归附,但因相隔遥远、阻碍重重,未能及时将愿望传递出去。此时,天水的隗嚣虽然采用建武年号,名义上归顺刘秀,但“外顺人望,内怀异心”。为了实现长期割据,避免腹背受敌,隗嚣极力拉拢窦融,并专门派遣辩士张玄进行游说。张玄暗示窦融,可效仿西汉时期的南越王赵佗割据一方。

究竟该何去何从?窦融召集河西地区豪杰与诸郡太守共同商议。有人建议归顺刘秀,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经过审慎的思考后,窦融最终“决策东向”,并于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夏,派张掖长史刘钧前往洛阳,向刘秀奉书献马,联络归汉之事。

说来也巧,刘钧与刘秀的说客竟然在路上相遇了。

原来称帝5年后,刘秀在中原的统一战争暂时告一段落,开始把目光投向河西地区。此时,他的对手主要是盘踞蜀中的公孙述和割据天水的隗嚣。刘秀知道河西地区民富兵强,若窦融归顺公孙述与隗嚣,必使割据势力如虎添翼;若归顺自己,则建武政权的统一大业必定势不可挡。为此,建武五年夏,刘秀派出了自己的说客。刘秀的说客遇见刘钧后,顺势把他带回了洛阳。

刘秀得知刘钧的来意后,十分高兴,下旨任命窦融为凉州牧,赐黄金200斤,并写了一封亲加玺印的书信让使者带回去。刘秀赞扬了窦融治理河西地区的功绩,也表达了对他的思慕之情:“威德流闻,虚心相望,道路隔塞,邑邑何已!”最后,刘秀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今益州有公孙子阳,天水有隗将军,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即窦融无论偏向哪一方,都将打破均势,使形势发生很大变化。这便是“举足轻重”这一典故的由来。

事实也充分证明,窦融在刘秀建立大一统政权的过程中确实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窦融收到刘秀的玺书后,再次派遣刘钧上书,陈述归顺之意,同时让弟弟窦友赴洛阳代己坦陈心迹,也有让弟弟作为人质,表忠诚之意。窦友与刘钧一行走到安定郡高平(今宁夏固原市)附近时,正遇上隗嚣起兵叛汉,道路被堵,于是窦友等人返回河西地区,改派司马席封走小道到洛阳呈上书信。

窦融见隗嚣公然叛乱,就给他送了一封书信。在信中,窦融首先称赞隗嚣当年忠于汉室,严守节操,效力朝廷;接着批评他如今听信谗言,企图割据,令人惋惜;最后希望他深思逆顺之道,不要执迷不悟,而要悬崖勒马。但此时,隗嚣已经铁了心要叛乱,对窦融的劝降不予理睬。于是,窦融召集河西五郡太守,商议做好战斗准备,同时上书刘秀,请示出师日期。

刘秀对窦融的态度和表现颇为赞赏,特以外属图及司马迁《史记》中的《五宗》《外戚世家》《魏其侯列传》相赐,这几卷书中都有与窦太后相关的人事,表明刘秀续其与窦融七世远亲的关系,也彰显窦融先祖对汉朝的忠诚,并在诏书中强调现在关东盗贼已平定,汉军即将西征,希望他整顿兵马,配合汉军,一起建功立业。窦融接到诏书,随即与诸郡守率兵入驻金城,打败了投降隗嚣后盘踞在此的先零羌,斩首级千余,得牛马羊万头,谷数万斛,只待刘秀的到来。后因汉军大部队没有进发,窦融便率军退还。

建武七年(公元31年)秋,隗嚣发兵侵犯安定,刘秀准备亲自西征,并告诉窦融自己的出兵日期。不巧的是,那几天下起大雨,道路阻塞,且隗嚣已经退兵,所以作战行动被迫终止。窦融担心大军延久不出,必生变,便赶紧上书刘秀,分析利害:只要我们抓住隗嚣士兵骚动不安的时机,东西配合夹击,一定能够消灭他们。如果不从速发兵,无疑是外长敌人志气,内示我方困弱,敌人定会乘虚而入。刘秀深以为然,于第二年夏,亲自西征隗嚣。窦融根据约定,带五郡太守及羌、小月氏等,步骑数万,辎重五千余辆前来助战,并与刘秀大军会师。刘秀为此举行盛大宴会,待窦融以特殊礼节,任窦友为奉车都尉。最终,隗嚣部众溃败,城邑全部归降。刘秀以窦融功高,封其为安丰侯,同时对窦友以及五郡太守予以加封。封赏完毕后,刘秀率众东归,窦融等西还故地。

谋后举足 功成名就

陇、蜀均已彻底平定后,窦融入朝,位列三公,执掌重权,得以绘像于南宫云台。窦融在世时,窦氏一族先后有“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显赫一时。窦融去世后,窦氏一族和东汉王朝始终交好,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窦氏一族之所以能够延续数百年的权势与荣耀,既得益于窦融“举足轻重”的地位,更得益于他“谋后举足”的远见卓识。

谋机遇,治河西。窦融被举荐出任巨鹿太守后,并没有仓促上任,而是审时度势,三番五次请求辞去巨鹿太守,并最终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机遇,避开了战火纷飞、危机四伏的是非之地。同时,窦融也意识到避居河西地区的不利之处:政治上民族关系复杂,随时有激化矛盾的危险;军事上面临匈奴、羌虏以及西域各族入侵的威胁;经济上因孤悬西北导致发展相对滞后。为此,窦融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理措施,既保证了河西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丝绸之路的畅通,也造就了自己举足轻重的地位。

谋大势,促统一。经过窦融的苦心经营,河西各郡的实力逐步强大起来,河西地区逐渐具备了割据称王的基础。但窦融心中向往的并不是自立为王,而是据边保护宗族后裔,发展实力以待全国统一。刘秀登基后,窦融分析天下大势,“洛阳土地最广,甲兵最强,号令最明。观符命而察人事,它姓殆未能当”,确定刘秀政权统一天下乃大势所趋,因而启用建武年号,承认东汉政权。当隗嚣对东汉政权三心二意,甚至威逼利诱窦融时,窦融依然保持自己的初心,丝毫不为所动,坚定地支持中央政权,反对分裂。他一边主动联络刘秀,一边协助汉军夹击隗嚣,顺应了历史潮流,促进了天下一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隗嚣不谋大势,企图割据,只能是螳臂当车,自取灭亡。

谋进退,不贪权。更始政权建立后,窦融深知刘玄难成大事,并未草率行事,而是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设法去了偏僻的河西地区以求自保,并密切关注动乱的发展,以期寻找能够一统天下的明主。刘秀称帝后,窦融不受权欲诱惑,顺应统一大势,主动放弃自己在河西地区的一切权位,归顺刘秀。东汉政权巩固后,窦融虽位极人臣,但对权势并不贪恋。他多次上书,诚恳地请求退回封赏和官爵,赢得朝廷内外广泛的尊重和认同,最终成为名垂青史的一代名臣。

(本文原载于《前线》杂志2021年第3期)

【责任编辑:王晗】
北京联合大学教师,历史学博士,军事学博士后。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