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观察家 | 聚焦五大问题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杨成长 龚 芳 方思元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和主要内涵,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物质基础。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各个产业有机结合和协同发展的一项整体工作,既要发挥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又要夯实传统产业的基础作用,既要推动新型工业化,又要统筹服务业和农业全面发展。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重点处理好五大问题:要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理布局和融合发展;要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相互赋能;要重视推动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协同发展;要重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和相互促进;要重视科技创新,提高产业安全性、稳定性和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体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创造了世界产业发展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备,产业发展基础全面夯实。近年来,受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及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也从过去单纯追求“量的增长”,转变为合理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内外部复杂因素的叠加影响下,如何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如何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并加快培育新型产业成为摆在面前的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2023年5月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进一步明确,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当前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主线和宏观调控政策的核心关注点,要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意义,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推动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构成和战略重点。党的十九大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以及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和主要内涵,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物质基础。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着力点。在新发展阶段,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更加凸显“三个重视”,包括更加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更加重视产业体系的建设、更加重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其中,产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命脉,没有产业为实体经济提供物质基础,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回顾历史,部分西方国家正是由于在产业发展中后期出现产业空心化、产业脱实向虚等现象,才导致经济衰退以及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当前已经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产业体系,制造业规模占全球的比重约为30%,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要充分把这个优势巩固住、发挥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抓手,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实体经济特别是现代产业领域集聚发力,坚决扭转资金“脱实向虚”倾向,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重要抓手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地缘政治风险升级,全球贸易摩擦频发,境外发达国家对我国产业链的压制持续升级,新兴经济体对我国传统产业的替代和追赶步伐加速,加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使我国产业链安全性、稳定性、竞争力面临巨大挑战。为应对境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挑战,近年来我国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加强产业基础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并且充分发挥我国产业基础优势和市场优势。目前,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内需市场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具有大国经济内部循环的基础。加快建设更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巨大市场优势,在国际形势大变局中持续提升我国的产业地位、竞争力和话语权。
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四大内容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各个产业有机结合和协同发展的一项整体工作,既要发挥新兴产业引领作用,又要夯实传统产业基础作用,既要推动新型工业化,又要统筹服务业和农业全面发展。具体来看,重点包括四方面核心内容:
(一)要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科技性、战略性、现代性,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抓手。相比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创新方向,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革新性突破,能够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运营等方面帮助其他产业实现提质、降本、增效、减耗,带动其他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七大领域。从2010年起,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保持高速增长,平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4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已从2012年的9.4%提高到15.1%。当前,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是要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壮大高端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规模大、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力争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新发展阶段下我国的基础性产业。
(二)要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巩固传统产业发展基础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但从体量来看,占GDP的比重约为13%至14%,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产业依然是经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我国传统产业与社会生产和居民基本生活密切相关,发展时间长,具有稳定的市场需求,同时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发展基础、充足的原材料支撑和广泛的市场需求,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部分地方政府对传统产业发展出现一些错误认知,比如简单地把传统产业当作落后产业、淘汰产业和产能过剩产业。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当前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充分发挥传统产业的基础性作用,尤其是要把握住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这个“牛鼻子”,通过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引导加快应用先进技术,推进企业设备更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传统产业科技化、数字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三)要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
服务业分为两大类,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其中既包含传统的交通运输、金融及商贸服务业,也包括研发设计、信息服务、数据评估、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并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当前金融、交运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也基本转型成为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二是生活性服务业,主要指健康养老、旅游娱乐、文化教育、住宿餐饮、居民和家庭等服务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一方面,各产业生产环节对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生活服务需求的多样性要求显现;另一方面,随着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以及消费理念的转变,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需求加速涌现,服务业对于工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显著提升。以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服务业结构就普遍存在“两个70%”的现象,即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约为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约为60%至70%。当前我国正在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现代要素,而现代要素需要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支撑。因此,加快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相融合,同时加快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提升服务供给与需求升级的适配性,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
(四)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是经济安全的基石。应对当前复杂的外部环境,我国要进一步提升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把粮食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我国农业发展早期注重“藏粮于人”,保障农村人口数量,鼓励支持生育,后来发展到“藏粮于地”,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更加重视藏粮于技,要突破耕地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为保障经济发展安全和产业发展安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也包括要以先进技术赋能农业发展,强化科技和设备支撑,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目标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三、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重点处理好五大问题
(一)要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理布局和融合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领头羊,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但从过往情况来看,我国部分地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存在不顾当地要素资源禀赋、布局雷同等问题,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发展效益不及预期,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例如,近年来集成电路产业受到国家大力支持,但部分地区对产业发展规律和客观情况认识不够,盲目上项目。全国已有多个地方出现项目停工、烂尾,其中不乏千亿级项目,对产业发展产生较大冲击。再比如,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但部分地方的产业发展思路并不清晰,产业发展基础欠缺,上下游配套也不完善,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达到705.8万辆,同比增长96.9%,新能源汽车产业扎堆建设在后期容易引发产能过剩问题,大量企业可能面临淘汰退出的风险。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理布局和融合发展。一要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强调城市群及区域间统筹规划。要引导各地根据当地区位优势、产业链特色、要素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实现差异化布局和错位发展,健全上下游联动发展的产业链,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二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聚焦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共性特征,要把握好这一关键点,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过程中,全面加强地方政府间的协作水平,推动地方主动融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生态,发挥产业协同和专业化分工效应。同时,要提前规划和统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构建区域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共性技术赋能平台,发挥知识创新、技术革新产生的外溢效应,进一步提升产业关联和协作水平。
(二)要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相互赋能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联系紧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传统产业基础支撑,而传统产业的高端智能化发展也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带动,两者的统筹协调发展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传统产业发展面临多重挑战,对外面临产业脱钩、贸易壁垒及政策风险,对内面临生产要素价格提升、市场需求波动压力,近年来已有一部分传统产业开始向外转移,传统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支持能力有所降低。与此同时,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传统产业的赋能相对不够,协同发展意识也不强。虽然全国大部分地方政府都在支持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出台大量鼓励政策,但是企业的获得感并不强。比如,目前地方政府针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财政补贴主要补贴给了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企业直接受益相对较少,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上还缺乏有效抓手和具体举措。
当前我国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部分传统产业在全球分工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须把两大优势发挥好,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增强传统产业的发展潜力,同时以传统产业需求为支撑进一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所以,当前一要巩固呵护传统产业企业家的信心。要持续创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提升政府效率,降低市场制度、法制体系等制度性交易成本。要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提升各类要素的可得性,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现代要素组合替代传统要素,通过要素市场赋能形成推动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二要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要探索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加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资源共享、联合开发,立足于产业链构建上下游协作配套体系,通过资金、信息、产品、数据流动,发挥龙头企业及“链主”企业对产业链上其他企业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形成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生态网络。三要科学有效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传统产业生产运营及管理的智能化、高端化水平。要引导和支持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合理规划鼓励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财政补贴方式,增加直接对企业的补贴比例,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各地政府要积极搭建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公共服务平台,以信息平台为核心,搭载咨询服务、中介服务、撮合服务、金融服务,针对性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难点问题。
(三)要重视推动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协同发展
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要求。然而在当前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我国总体规模、供给质量和竞争力整体都不强,地区发展差距较大,服务贸易逆差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仅为40%,与发达国家60%至70%的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亟需通过创新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科技研发、商务咨询、工业设计、成果转化及数据服务等专业服务。在传统服务业方面,当前我国生活性服务业在技术应用、模式创新上还不充分,与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观念转变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迫切需要依靠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创新提升服务能力。
要高度重视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体系,提升现代化产业发展质效。一要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要鼓励研发、设计、商务、金融、物流等核心现代服务业加快创新发展,鼓励地方政府探索从商业模式创新、信息化水平提升、创新联合体方式等角度出发设计更加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全面提升相关领域服务业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要鼓励更多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服务业创新发展引导基金,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多金融支持。此外,要继续缩减外资准入的负面清单,合理调整投资准入限制,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对外开放力度。二要重视以现代服务业引领传统服务业发展。要提前规划和统筹布局传统服务业硬件改造,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利用先进数字技术手段赋能传统服务业发展,重点加强健康、养老、文化、旅游、居民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的信息化投资、标准化建设、数字化转型,更加匹配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观念转变趋势,推进传统服务业提质增效和创新发展。
(四)要重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和相互促进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持续提升,制造业不断引领新的服务业需求,服务业反过来进一步赋能制造业发展。然而,当前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程度还不够深,部分工业大省、工业大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随着工业化程度不断深化,服务业占比不升反降,与关键生产环节相关的科技研发、商务咨询、金融服务、技术成果转化等服务业的能力不强,创新性、灵活性不够,无法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难以支撑当地制造业发展。此外,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范围还不够广,大量中小微企业和传统行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仍明显不足,仅部分龙头企业或行业与服务业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实现业务外包和专业化分工。
当前要不断促进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的新生态。一要以城市群为载体,发挥中心城市服务业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要鼓励工业城市积极融入城市群、都市圈,通过与中心城市的产业互补和产业竞争抢抓机遇,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现代服务业辐射效应和外溢效应,促进当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二要发挥龙头企业示范效应,推动成熟的融合发展模式向外扩散。要形成龙头企业、大中型企业、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与服务业融合的梯度发展战略,支持基础条件好的企业和行业先行先试,将成熟的合作模式、产品和服务向外辐射扩散。同时,要发挥产业链“链主”企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围绕关键产品和服务需求形成信息交互、资源共享平台,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共生的产业生态圈。
(五)要重视科技创新,提高产业安全性、稳定性和竞争力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核心是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当前我国部分产业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仍有不少产业在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领域受制于人,面临突出的“卡脖子”难题。一方面,当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率相对较低,2015年起我国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量超过美国及日本,成为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整体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较低,2021年仅为35.4%,其中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不足5%;另一方面,产业创新要素集聚不够,部分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主要集中在组装和加工制造等低价值环节,在底层软件技术、芯片设计及基础技术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为保障产业链自主可控安全性,提高产业发展韧性,构建具备国家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当前一要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产业发展模式。要充分发挥举国创新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中精力解决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难题,大力促进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二要重视举国创新体制与企业创新主体的结合。要更加重视发挥市场创新主体的作用,通过企业创新联合体等创新机制、重大专项科技创新基金等资本支持,以及基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全面激发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鼓励企业主动加强前瞻性、应用性的技术创新和场景创新,发挥平台经济在数字创新和技术创新上的重要引领作用。要把举国创新优势和企业主体创新结合起来,举国创新更多在基础技术、底层技术及前沿技术创新上发力,企业主体创新更多在应用创新、市场创新及场景创新上发力,鼓励引导更多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探索国家科技计划研究成果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机制,聚焦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需求和面临的重点关键基础研究问题,增强企业利用技术成果实现创新转换的能力。三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产业全球竞争力。要发挥好自贸区、海关特殊监管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开放平台的作用,畅通我国产业在关键技术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上的全球循环,提高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要以提高资源和高新技术产业链自主可控为目标,加大我国产业与境外企业、项目、资金和技术的全面对接和内外协调联动。要着力推动规则、管理、标准等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适应并参与制定全球产业标准,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培育世界一流企业。
(杨成长系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龚芳系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政策研究室主任、首席研究员;方思元系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高级研究员)